close

  羊城晚報記者 毛亞美 林潔 通訊員 西服陳惠玲
  “兒子,我回來啦!”11月5日晚上,船長藍明華向家裡打去了回到廣東後的第一個電話。此時,“海洋六號”正關鍵字廣告在慢慢靠近東莞麻涌碼頭。
  這裡是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專用碼頭。163天前,科考船“海洋六號”從這裡出發,穿過浩瀚的太平洋,執行中國大洋第29航次科學考察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首個大洋航關鍵字段的任務。
  “海洋六號”歸來的當天,西裝記者登船專訪船長藍明華。
  ■資深的“支票借款菜鳥船長”
  35歲的藍明華是廣東客家人:地道的梅州口音,身材高挑精瘦。由於常年在海上風吹日曬,皮膚結實而黝黑。
  這是藍明華第一次以船長身份出現在“海洋六號”上。
  羊城晚報:聽說從2011年起,你就一直在“海洋六號”上工作?
  藍明華:對,這是“海洋六號”第三年執行大洋科考任務,前兩年我都是大副。去年剛拿到了船長證,正好趕上今年的任務,所以我一直跟別人說,我其實是個菜鳥船長。
  其實,我2002年從海洋船舶駕駛專業畢業之後,就一直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工作,到今年已經整整11年了。海洋地質調查局下屬的幾艘科考船我都工作過。一開始是“探寶號”,然後是“海洋四號”和“奮鬥五號”,現在是“海洋六號”。
  羊城晚報:第一次當船長,什麼感受?
  藍明華:作為安全責任第一人,船長承受的壓力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。海上作業存在太多不確定的因素,價值幾個億的考察船加上全船60多人的生命都在你的手上,這個工作是很重要的。而且作為科考船船長,既要保證航行安全,同時要配合完成科考任務,出了狀況,科考成果也會打水漂。
  ■科考船上的“定海神針”
  就在藍明華到達關島與伙伴們會合之後,7月3日,接收完最後一批補給物資的“海洋六號”離港開始了我國遠洋科考史首個地質調查航段(CGS航段)的考察。
  羊城晚報:這次考察是否順利?
  藍明華:該航段從關島到夏威夷,2000多海裡,差不多是從廣東到北京的距離。科考船常會在某個固定的小區域內長時間作業,任務都在指定區域內,但時間只有20天,所以只能前進,不能回頭重來,必須要保證成功率。當時海況很差。據現場觀測,海況最差時的風力達5-6級,陣風7級。整個作業過程僅有5天海況低於2米浪,最大的浪高已經超過了4米。
  羊城晚報:如何剋服這些困難的?
  藍明華:我們充分利用“海洋六號”的優勢——動力定位系統,通過可以360°自動旋轉的螺旋槳推進器和二部艏側推,保證船隻牢牢固定在指定地點,保持船體的平穩,有利於安全順利地開展多樣化的取樣作業。這也是“海洋六號”最先進、最有特色的地方。
  ■為“潛龍一號”保駕護航
  對“海洋六號”來說,完成“潛龍一號”的首次大洋試驗性應用工作是本次科考的重頭戲。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6000米水下無人無纜潛器(AUV),“潛龍一號”在東太平洋我國多金屬結核礦區5000多米海域下潛7次,水下工作近30小時,成為我國深海技術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。
  羊城晚報:聽說每次布放和回收“潛龍一號”時,你都到駕駛台親自指揮?
  藍明華:“潛龍一號”比“蛟龍號”和“海龍號”的技術含量更高,操作更難。“潛龍一號”還屬於試驗階段,所以一定要保障安全下水和回收,這對船舶的駕駛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。當時海況一直不太好,所以一定要船長親自操作指揮。
  羊城晚報:“潛龍一號”一共下潛了七次,有沒有遇到困難?
  藍明華:第一次就遇到了問題。那天上午8點左右我們把“潛龍一號”放下去。9點左右,三副就報告“潛龍一號”自己浮上來了,需要馬上回收。當時海上風力將近5級,整個船體都在搖晃,一直靠不上去。我也是第一次在這麼差的海況下操作,沒有經驗,為了穩妥起見,就把船開慢些,一點一點靠近它。按照正常的情況,回收過程不需要一個小時,但那天我們一直到11點才把“潛龍一號”收上來。
  羊城晚報:最緊張的時候是什麼情況?
  藍明華:最要命的是在晚上回收AUV,第一次就很緊張。先是擔心信號燈失靈,如果沒有燈,無疑是大海撈針,所以心裡真的很著急、很恐慌。前方隔一段時間就向駕駛室通報“潛龍一號”的方位,然後我們就開始根據信號搜尋。當時除了值班人員,船上所有的人都出動了,有的爬到瞭望塔看,有的在船頭用望遠鏡望。
  等到發現了“潛龍一號”,怎麼撈起來也是問題。那天的海況也很差,四級風的樣子,而且由於前後方沒溝通好,指揮有些失誤,出現了狀況。在船體快要靠近“潛龍一號”的時候,前方的工作人員正在使勁向上拉繩子,我們則將船推進迅速靠近它,這時“潛龍一號”很快跑到了船邊,眼看要撞上去了,我們馬上把船移開,它猛地一下從船的側面颳了過去。通過第一次晚上作業,我們總結經驗,接下來的幾次就得心應手了,能夠回收得又快又穩。
  ■太平洋上的“課堂”
  10月19日上午,正在太平洋航行的“海洋六號”執行了一項特殊的任務:通過衛星網絡,為遠在萬里之外的100多名廣州中學生上一堂海洋科普課。從船員化身老師,藍明華和他的伙伴們著實花了一番心思。
  羊城晚報:是怎麼“備課”的?
  藍明華:從7月中旬開始,就開始根據講課的主題準備課件。但仍然鬧了很多笑話。雖然我們對這些知識已經很熟悉了,但是要像老師一樣講得輕鬆自如,真的很困難。我第一次試講時就暴露了很多問題:不停地撓胳膊,也沒有盯著攝像頭,而且講著講著就卡殼了……狀況百出。
  我們還有一個現場導演,每次開始和結束的時候,他要下達指令,就像電影導演一樣喊“卡”。船上沒什麼道具,他隨手拿了一隻蒼蠅拍上下一揮,樣子很滑稽。
  開課前還有一個狀況。我們租用的衛星信號只能覆蓋一個特定的區域,之前兩次試講的地點都是在東太平洋,但上課時船在中太平洋,正好是衛星信號的邊緣。我們不確定到底有沒有信號,最後是將船開到信號比較好的地方纔正式開課。
  可能是準備得比較充分吧,等到正式開講的時候,我們就不那麼緊張了,雖然把稿子放在旁邊,但只是一個心理安慰,實際上並未使用。
  毛亞美、林潔、陳惠玲  (原標題:神秘的科考船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w38iwns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